在宝山区大场镇葑村村的金悦养老院里,78岁的张阿婆正和老姐妹围坐在一起晒太阳,手里攥着刚领到的重阳节福利费,笑着念叨:“以前总愁养老没着落,现在住养老院、拿分红,都是沈书记给我们办的实事啊!”这位让村民挂在嘴边的“沈书记”,正是宝山区人大代表,大场镇葑村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沈慧。
十年来,他以脚下土地为纸、为民初心为墨、实干担当为笔,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,一笔一画勾勒出民生改善、集体共富、生态宜居的动人图景——见证葑村村从“动迁过渡村”蜕变为“资产优质管理村”,更用行动诠释着“以代表之责解民忧,以治理之为增民福”的誓言。
民生答卷:把“急难愁盼”熬成“幸福清单”
“锦秋路跨鹅蛋浦桥,我在家窗边看了好几年,剐蹭事故就没断过。”提起这座陪伴村民30年的桥,沈慧的语气里满是牵挂。作为葑村村及周边华秀雅苑、丰宝苑等小区近万名居民的出行要道,这座桥因从未拓宽、未设机非隔离带,行人、电瓶车与机动车在仅两车道的桥面挤着走,每年都要发生十多起剐蹭事故。
当选区人大代表后,他第一时间整理出《关于尽快实施锦秋路(祁连山路-瑞丰路)拓宽工程的建议》,递至区建交委。可难题很快来了:拓宽需要动迁周边企业,涉及3家国企、2家民营企业,协调成本高、难度大。沈慧没打退堂鼓,而是多次与交通部门、属地企业沟通,最终推动“架设两座辅桥,专供非机动车与行人通行”的方案落地。如今,看着辅桥施工的围挡立起来,居民们感慨:“以后出门,终于不用提心吊胆了!”
动迁房“产证难产”,是葑村村三个村民小组99户村民压在心头14年的巨石。2011年启动动迁、2019年入住新居,可因开发商建设超预算与财政调价的历史遗留问题,大产证迟迟未办——新生儿无法落户、适龄儿童入学需村委会开证明“临时救急”、外来媳妇满35岁仍难迁户口……“不能让老百姓等了这么久还看不到头!”沈慧以人大代表身份“穿透式”履职,梳理出矛盾核心后,多次对接区、镇相关部门与开发商,参加数次专题协调会。每次开会前,他都先收集村民新诉求;会后,又第一时间把进展告知村民。最终,各方达成共识:2026年前积极推进300户小产证办理。这期间,他还为村民开具了100余份居住证明,解了“落户难、入学难”的燃眉之急。
就连公交站点“绕开医院”这样看似不大的事,沈慧也紧盯不放,全力推动解决。葑村村周边的大场医院是居民常去的医疗机构,可68路、185路公交只在医院南侧设站,老人从小区走到医院要绕15分钟路。沈慧实地走了3次公交路线,记录下老人乘车的难点,提交了《关于调整公交线路、增设医院北门站点的建议》。两个月后,公交公司不仅在医院北门加了站点,还在华秀雅苑、丰宝苑小区门口设了临时停靠点。如今,72岁的周阿婆早上出门买完菜,坐公交到医院北门看诊,全程只要10分钟:“沈代表办的事,都说到我们心坎里了!”
共富篇章:让集体红利流进百姓“钱袋子”
葑村村已全部城市化,土地被征用、村民变居民,成了典型的“空壳村”。“但‘空壳’不能空了百姓的盼头,集体资产的收益,必须实实在在装进村民口袋。”这是沈慧常挂在嘴边的话。2016年刚回村时,沈慧带着村“两委”班子调研了3个月,紧跟城市化步伐,蹚出“租赁经营为基础,股份合作、项目带动为支撑”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。
这条“致富路”上,每个项目都藏着沈慧的用心:2013年、2018年先后购置两幢国际研发总部商务楼,总建筑面积8833.33平方米、总投资约1.55亿元,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引进12家科技企业,每年为集体增收200多万元;陆续收购祁华路、华秋路等沿街底商,总面积超20000平方米、总投资超2亿元,优先租给便民超市、社区药店,既方便村民生活,又能稳定收租;2019年立项瑞丰路停车场项目,总投资约800万元,建成后提供70个停车位,缓解了地铁7号线祁华路站周边“一位难求”的问题,每年又能增加50万元收益;2024年回购大场镇“城中村”4号地块2幢商务办公楼,目前正加快建设,预计2026年交付后,每年能再为集体增收300万元。
发展成果最终化作村民手中的“红利”:2014年产权制度改革后确认的76172年农龄,如今每年收益分配逐年递增,2024年全年分红1142余万元,800余户村民都能拿到分红款。村民徐师傅家有5口人,2024年领了1万余元分红,他笑着说:“这钱虽不算多,但年年涨,心里踏实!”重阳节时,村里为60周岁以上老人又发放500元福利费,惠及约950人。
更让村民安心的是“兜底保障”:村集体自筹6000余万元,建成8900多平方米的金悦养老院,内设住院医生,可配医保定点药物,2022年投入使用后,解决了200多位老人“子女无暇照料”的难题;实施“社保医疗大病补助”,每年发放补助约40万元,村民张阿婆2023年患重病住院,除了医保报销,还拿到了2万元补助,“多亏了村里的补助,没让我因病拖垮家里”;2018年建成7500多平方米的葑村体育活动中心,乒乓球馆、羽毛球馆、篮球场一应俱全,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免费开放2小时,每天都有几十位村民来健身。
生态答卷:以“清水绿岸”铺展宜居画卷
葑村第一生产河整治前后对比图
“20年前,村里的河道连鱼都没有,水是红的、黑的,夏天还飘着臭味,现在大闸蟹、白米虾都回来了!”说起葑村的水环境变化,沈慧满是感慨。葑村村域内水域面积超10万平方米,曾因雨污混接、企业排污,河道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。2016年回村后,沈慧第一件事就是牵头打响“水环境整治战”,如今葑村村已获评“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”,成了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样本。
整治初期,沈慧带着村委工作团队“摸着石头过河”:先后投入数百万元,对村域内12条河道集中清淤,堵塞23个非法排污口;可清淤后水质反弹快,他又主动联系上海交通大学、上海大学“取经”,学来生态治理方法——2016年冬天,他和村民一起往河里投放1000斤螺蛳,这些“天然清洁工”如今已遍布整个水系,每天能吃掉大量藻类;又种上菖蒲、金鱼草等沉水植物,这些“净水卫士”慢慢让河道恢复自净能力。那段时间,沈慧每天早上都要去河边转一圈,用试纸测水质,看着水从黑色变浑浊、再变清澈,才松了口气。
为守住这份“清澈”,葑村村在宝山区率先试点成立河长制工作站,沈慧任河长,给每条河道都配了“专属管家”——村两委成员分片包河,每周至少巡河2次,记录水质、清理垃圾。2021年,葑村村第一生产河成功获评上海市“最美河道”,河水清澈见底,岸边种着垂柳、月季,成了村民茶余饭后散步的“天然公园”。村里还组建了近20人的河道保洁队,优先聘用本村村民,58岁的村民王师傅就是保洁队成员,每天划着小船清理河面垃圾,“每个月能挣工资,还能看着河水变清,比在家闲着强多了!”
从2016年回村工作,到2021年“一肩挑”基层治理,再到以人大代表身份为民发声,沈慧的十年,是葑村村蝶变的十年,更是他扎根基层、为民履职的十年。他的脚步,踏遍了村里的每条河道、每个小区;他的笔记本里,记满了村民的每一次倾诉、每一个期盼。“只要老百姓需要,我就会一直做下去。”沈慧的承诺,藏在村民拿到产证时的笑容里,藏在老人在养老院的安稳里,藏在河道边散步时的惬意里——这,就是一位基层人大代表最动人的风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