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把群众的声音记在心里、落到实处,那份‘人民选我当代表’的信任,便会化作‘我当代表为人民’”的笃定,让代表的履职有了最坚实的意义。”谈及三年多的代表履职经历,区九届人大代表、民盟区委副主委张蕾的话语质朴而坚定,眼神中透露出为民履职的真挚情怀。
当选代表以来,她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赤诚之心、对代表职责的敬畏之情,在人大代表与民盟干部的“双岗”上步履不停。从下沉社区听民意,到带着调研成果提建议;从汇聚盟内专家智慧,到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见效,她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、走得温暖有力,用“务实”二字书写着新时代基层代表的履职答卷。
从“发声”到“深耕”,让建议有温度有精度
“最初以为人大代表履职仅仅是传递声音,直到真正沉下去才明白,没有调研的‘发声’,就像没有根的树,站不稳、落不实。”
在张蕾看来,人大代表的“话语权”,不仅源于耳边的民意,更需要通过悉心的洞察力和锲而不舍的钻研劲头来锤炼提升。2024年提出的关于人防指挥所升级改造的建议,正是她“深耕调研”理念的生动体现和成果之一。
这份颇具份量的建议,源于她在工作中的细心发现。当时,一处人防指挥所内的场景令她记忆深刻:昏暗的灯光下,管线在墙上盘绕如乱麻,地面还残留着雨水倒灌后的斑驳痕迹,部分通信设备外壳已经氧化发黄,显得格外陈旧。返回后,她静下心来梳理,心里始终放不下这个牵挂: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、“智慧城市”建设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,人防工程作为城市安全的重要屏障,如果跟不上新时代要求,怎么能在防灾减灾、战时防空时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?”
带着这份担忧,她立即展开调研。首先找到指挥所的工作人员详细了解具体情况。“作为2003年建成的市级人防指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该场所运行20余年后,各类问题已逐渐凸显。”工作人员介绍道,“风、水、电设备都已经陈旧,还堆放着不少车辆和物资。之前发生过好几次漏水、雨污水倒灌的情况,还因此导致通信系统出故障。”张蕾认真倾听,详细记录下了细节情况,不放过任何潜在的安全隐患。
城市安全防线不容疏忽,人大代表的职业敏感度让张蕾迅速行动起来。她调阅了该场所近年的故障记录,向专业人员请教最新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,还走访了区内外多个同类工程设施,通过横向对比找出共性问题和发展短板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,她着手撰写建议。建议中不仅详细列出了指挥所存在的安全隐患,还结合“智慧城市”建设要求,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,包括设备更新换代、智慧化升级、空间优化利用等具体措施。“建议提交后,职能部门负责人主动找我沟通多次,每次都带着方案和数据,这种重视让我特别感动。”张蕾欣慰地说,如今改造方案已经完成设计,进入实施阶段,她也在持续跟进,以代表之力为城市安全添砖加瓦。
“一体两翼”促履职,让建言更务实更专业
“民盟的‘奔走国是、关注民生’,和人大代表的‘为人民履职’,从来不是两条平行线。”在张蕾眼中,民盟区委副主委的身份,是她人大履职的“智慧翅膀”——两种身份如同“一体两翼”,一边连着基层民意,一边接着专家智慧,碰撞出“1+1>2”的履职实效。
宝山区老龄化程度较高,养老问题一直是张蕾重点关注和持续跟进的领域。“有一次在社区走访,一位独居老人跟我说‘想测个血压要走两站路’;还有一家养老院的院长发愁‘护工不够,夜里不敢合眼,就怕老人出事’。”这些朴实而真切的话,她都记录在履职笔记上,也让她萌生了“用智慧技术破解养老难题”的初步构想。
然而,如何让建议不流于“喊口号”?张蕾充分发挥民盟的人才优势和组织特色。“盟内有不少教育、科技领域的专家,还有从事医疗行业的资深盟员,他们的专业意见能让建议更实、更准。”为此,她牵头组织骨干盟员成立调研组,走访了多家社区和养老机构,跟着社区工作者上门听需求,召集盟内专家开专题研讨会,酝酿提出以“智慧养老”技术赋能宝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系列建议。
“我们最终形成的建议,既有‘在社区建智慧养老服务站,配智能血压仪、紧急呼叫器等基础设备’的具体措施,也有‘培育智慧养老企业,整合医疗、家政等服务资源’的长远规划,没想到正好和区人大常委会当年的养老工作专题调研不谋而合。”张蕾介绍说。后来她以人大代表身份参与区人大调研时,盟内的调研数据和专家意见也为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。“这种良性互动让我深刻体会到:民盟的调研成果让人大的意见建议更专业,人大的履职平台让民盟建言能推进落地,这种‘双向奔赴’,既能让“众人之智”转化为履职实效,也是切切实实地在为民生改善献策出力。”
“三思”而后动,让履职发力更精准
“履职不是‘拍脑袋’,每一份建议、每一次行动,都要先想清楚三个问题:老百姓的真正需求是什么?有什么样的专业方法和意见可供参考?怎样才能实现解决问题的最大效能?”这是张蕾在履职过程中总结出的“三思”工作法,也是她始终坚守的履职理念和方法论。
在她的履职清单上,既有完善重大工程这样的“硬核”建议,也有治理社区线缆“蜘蛛网”、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这样的“民生小事”,每一件都浸透着她“把小事当大事办”的用心和执着。只要是群众关心的,她都愿意多跑一步、多问一句。“只有放下架子,拉近距离,老百姓才愿意跟你讲真话、诉实情。”这是她每次参加代表集中联系社区活动后常说的一句话。社区线缆“蜘蛛网”,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,却给居民极大的困扰。“有居民反映,电线乱拉乱挂不仅影响美观,雨天还有漏电安全隐患。”然而初步调研后发现,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并不简单,涉及多个运营商,部门职责交叉,推进难度较大。“光有热情不够,得找方法。”她先跟着社区工作人员逐楼排查,记下每处线缆的归属和隐患点;再联系民盟里从事通信行业的专家盟员,咨询“线缆入地”的技术标准和成本……
关于如何推动涉及多部门协作的民生问题达到“最优解”,她通过实践积累了自己的方法和经验。“可以邀请几家单位就有关联或者是类似的民生问题现场办公,直面问题开展头脑风暴。”“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很重要,‘同类项归并’有时候可以串联撬动一批类似问题的解题方案。”这些务实管用的工作方法,使得她在推动复杂问题解决时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张蕾深知,履职没有终点,群众的需求就是代表的履职课题。为此,她明确了下一步的履职规划,“既要深化学习,多学法律法规,多跟其他代表交流,让建议更有前瞻性,推动更多民生问题从“解决”向“优化”升级;又要拓宽渠道,通过民盟界别工作室、社情民意信息平台等搭建覆盖广泛、便捷畅通的民意表达平台,让民意收集更及时、更高效。”
谈及履职中最触动她的瞬间,张蕾深情地回忆道,是选民们那一份“沉甸甸的信任”。当她深入社区调研,居民们向她敞开心扉,倾诉急难愁盼或心底诉求时,她深知这信任的分量。于是,她奔走协调,为选民们递上可行的方案。“当我看到大家频频点头、眼中流露出认可的那一刻,”张蕾说,“一种‘被需要’的使命感和‘能解决问题’的价值感便油然而生,那份感觉,沉甸甸又暖融融。”
正如她所言,老百姓的“小事”,就是她履职的“大事”。三年来,她用坚实的步履,丈量着“为民”的距离,也用一份份务实建言和一次次接续发力,诠释着基层人大代表的价值——所谓履职担当,就是把群众的每一句“盼着”,都变成看得见、摸得着的“实现了”。在新时代人大代表履职道路上,张蕾将继续以实干诠释初心,用担当践行使命,努力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履职答卷。